网球运动员会根据经验预测对手击球后球的轨迹——这是一个典型的预测过程。但若对手打了短球,那她可能速度变招,尽管最后可能还是没有击中。这种情况就是“预测误差”,一个我们大脑中常见但复杂的现象。
最近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:大脑的新皮层与丘脑紧密合作,检测并...
认知神经科学致力于寻求能够普遍适用的理论,以解释行为、生理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我们提出一个理论和实证框架,该框架的核心是理解任务需求及其与行为和神经环路的相互制约。任务需求,源于能动体的感官、目标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,这些共同塑造了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结构,并在多个时空尺度上发挥作用。
乔安妮·亨特(Joanne Hunt,以下简称“乔”)患有过度活动埃勒斯-丹洛斯综合症(hypermobile Ehlers-Danlos syndrome)和肌痛性脑脊髓炎/慢性疲劳综合症,这使她的日常活动受到严重限制。她已困居家中十年,有时甚至要卧床数周或数月。然而,乔等了30多年才最终确诊。并且大多数临床医生仍然不知道如何治疗这种疾病,乔不得不学习如何应对疾病带来的种种困难。
...
机器能否真正拥有意识?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教授、萨赛克斯大学塞克勒意识科学及心理中心创始人之一的Anil Seth,作为意识领域的权威专家,近日在arxiv的综述论文中提出,尽管技术进步迅速,但实现具有意识的AI还需要满足一系列复杂的现实条件。他着重指出,意识可能与我们作为生物体具有本质关联,并由此反驳了“只要有足够的算力就能产生意识”的常见观念。
从一篇刊登在Neuron杂志上的训练神经细胞学会电子游戏的文章出发,对莫拉维克悖论给出了一种解释,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一些能力差异,并不只是源于基础构成之间的差异,而是实现同一种功能的方式不同。从信息处理的角度,这意味着信息的表征与处理的方式不同。
追问快读:许多关于“读心术”(mind-reading)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论文将解码器描述为最终产品,认为解码器能提供神经生理的洞察,并具备现实世界的应用价值。然而,心理状态解码器的构建常常使得直接的生理解释变得不可能,这削弱了解码器可解释性或捕捉心理状态“表征”的说法。与解码模型相比,基于任务的fMR...
导语:唱衰人工智能不会带来更好的明天 —— 构建于人工智能之上的未来世界既非乌托邦,也非反乌托邦,而是充满无限奇幻可能的。
2024年8月14日|Nextquestion
对AI安全性的担忧挥之不去。去年美国一项民意调查显示,83%的受访者担心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,而82%的受访者支持放缓AI研发节奏,以延缓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。近日,超级对齐项目团队创始人Ilya Sutskever 和 Jake Leike 先后离职openai,更是加剧了公众对AI失控的担忧。
2024年7月29日|nextquestion
在当今人工智能的浪潮影响下,AI生成技术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大助力。剧本创作和广告文案编写等创作者如今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选择:是否应该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,来激发和丰富他们的创意创作?
近日Science Advanc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给出...